歐巴馬上任以及孩童和孝順

Posted on 2009 年 01 月 23 日. Filed under: 新聞與政治 |

歐巴馬上任以及孩童和孝順

 

1.
 兩百萬美國人湧進他們的首都,身處零下七度低溫,搖著小國旗,胸前別著徽章,迎接第一位黑皮膚總統進駐白宮,成為全美及全球最有權力的人。
  兩場戰爭尚未結束,中東危機加深,美國財政赤字破紀錄達一.二兆美元,負債破表一○.六兆美元,在此「嚴峻寒冬」(套用歐巴馬套用華盛頓的話),向來冷靜內斂的歐巴馬沒有過分利用他個人的「光榮時刻」,反而選擇平實語言,節制了他有時過於精練的演說能力,但,這不妨礙美國民眾在他宣誓就職後情不自禁地齊聲高喊他的名字。
   非常時機,非常領袖。
   打從年輕參議員歐巴馬出現於政治地平線上,布希政府的一連串決策錯誤就像是準備好一個完美風暴,使歐巴馬得以接近完美政治領袖的身姿登場。他很少說錯一個字,不曾犯下致命錯誤,他讓喜劇演員沮喪,令媒體毒舌驚艷,鼓舞了大多數美國人。當美國面臨八十年來最慘痛的經濟衰退,短短四個月內兩百萬美國人失業,民調指出,美國人並不天真認為歐巴馬將解決一切,也不相信危機很快過去,但他們期待歐巴馬,願意等待。因為,他,讓他們充滿希望。
   完美的政治家,如同完美的愛情,每個成年人都會告訴你,在現實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對政治失望,就像對愛情幻滅,是人生必經過程。
  歐巴馬的崛起,乃一齣無懈可擊的金獎鉅片,編導精準,演員稱職,既具時代宗旨,又溫情動人,每個離開戲院的觀眾都無法否認心中澎湃著一股騷動情感。但是,電影歸電影。當人們回到烏煙瘴氣的都市街頭,口袋只剩零錢,星期一上班要擔心解雇,他們就會搖搖頭把那股感動甩到身後,恢復世故;如此,現實生活中必然發生的失望才不會變成絕望。
  因此,許多人已經準備對歐巴馬失望。英國人回想一九九七年五月布萊爾上台時,台灣人回想二○○○年三月陳水扁當選總統,他們均迎合時代召喚,像希臘悲劇最後結尾時從空而降的機器神,準備解決當下看似不可能的情境。結果,你瞧,布萊爾跟陳水扁執政後都發生了什麼事。
  歐巴馬在一個更不可能的情境下凌空降至政治舞台,期望更高,希望更濃,隨之而至的失望是否只會更重。
  嫉俗分子通常是對的,也許歐巴馬只會證明了政客終究一張花嘴,他的一兆美元救市計畫把美國推往更深的經濟泥淖,他的菁英團隊將沉溺於個人英雄主義的意志角力,他的國防外交將因用了最大政敵希拉蕊而荒腔走板。
  然而,當下,美國人需要歐巴馬這個總統,因為歐巴馬神話其實是美國核心價值的再確認。在布希政府令人沮喪的執政之後,美國聲望下滑,經濟衰退,美國人已經認不出自己是誰。不似其他國家以特定種族文化當作立國基礎,移民立基的美國人靠的是共同價值以及據此而建的制度法律來建構他們的身分定位,許多看似陳腔濫調的理念價值因此不斷重複,在不同時間地點一再出現,包括好萊塢電影和歐巴馬的就職演說。維護這些普世價值,即在維護美國這個國家概念。
  美國人賭注並不在歐巴馬,而是在他們自己。這個擁有肯亞父親與堪薩斯州母親的混血兒,此刻被高高舉起,當作美國混種文化搖籃所能產生的最佳代表,幫助他們繼續相信;他不是救世主,但,肯定是美國精神的完美之子。
  歐巴馬深知這個道理,因此在就職演說裡不斷使用「我們」,表示挑戰是新的,迎接挑戰的方法也是新的,成功所須依靠的價值卻是舊的,這些價值「是推動美國各段歷史前進的靜默力量」,更強調,「我們不會為我們的生活方式道歉,也不會猶豫去捍衛它。」
  一個選擇相信自己的人,當然不用害怕未來,即使前方充滿荊棘。而,要問的是,台灣人,我們害怕我們的未來嗎?
2.
  某國小五件級學童綁架案在案發六十小時後破案,三名犯案的高職生是同學。有家報紙的標題是「孩子綁架孩子,做案如同兒戲。」但兒戲的背後,絕對不是兒戲,犯罪者固然有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第一,我們的教育有沒有教導學生「判斷」與「選擇」,年輕人懂不懂得判斷成本與效益,判斷成功與失敗的機率,判斷自己的快樂是否會造成其他人的痛苦?
  第二,我們的教育中有沒有告訴學生比賺錢更重要的還有很多,為了一點錢失去了時間、尊嚴、自由、青春歲月,值得嗎?
  第三,我們的教育有沒有教導學生「為別人著想」?只要稍微懂得為他人設想,就知道綁架是多麼荒謬。
  第四,有沒有讓學生學習「多問父母與師長,少問狐群狗黨」。如果找不到父母或老師,先打電話問問專業輔導機構總是比較好吧!
  歐巴馬上任前特別造訪一處無家青少年收容中心,挽袖粉刷牆壁時,他說:「不容許有人遊手好閒,大家都應該參與進來!年輕人都有潛力,只是目前尚未被發掘。」馬上就是寒假了,無數年輕人掙脫學校控制,無所事事,這對社會是極大的隱憂。此時,社會應該推動「正當努力、認真生活」的價值,好好幫助年輕人不遊手好閒,不做傻事,多做正經事。
3.
 北京大學單獨招生,規章中原有項錄取條件是;考生必須孝順父母,若有人舉出不孝事證,成績再好也不錄取。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盡孝道的理論根據是父母養育兒女的恩重如山,是一種無條件的奉獻。紅樓夢的「好了歌」有一句:「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卻道出許多無奈,古今中外孝子孝女十分罕見,提倡孝道甚有必要。
 提倡孝道,本性外的道德觀。進化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說指出,要盡心養護幼獸,族群才能延續,客觀需要成為本能。紀錄片見到母鹿奮勇擊退獅子保護小鹿的鏡頭,令人動容。動物界沒有孝道,中國人指小鹿小羊跪著吃奶,是感恩盡孝,未免太扯。人類自命為萬物之靈,才提倡孝道,年長的父母安享天年,算是文明的表現。但這是動物本性之外的道德訴求,孝道不彰並不意外。
 當今為人父母的,有幾位敢拍胸脯說:我們依動物本性,全心全力照顧養育好了下一代!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值得商榷。
 歐巴馬的父親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他在夏威夷留學時,停妻再娶,得一子後遠赴哈佛大學讀法律,兩年後離婚,回肯亞做官去了。歐巴馬十歲才和他父親重逢,相聚一星期,父子再也沒見過面。老歐巴馬結婚四次,兒女成群、酗酒、玩女人、粗暴不仁,不久因車禍去世。歐巴馬很懷念父親,成年後去了趟肯亞,拜祭亡父的墳墓,陪了祖母一段時日,算是今之孝子了。
 投射自我,硬逼孩子去補習。管生不管養的例子不勝枚舉。棄養小孩,或是生下來就交給老人家帶,因為忙不過來,要去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另外的極端是對子女溺愛不明,縱容嬌慣。把小孩餵成超級巨嬰,玩具、名牌服飾、電子遊戲等等,有求必應。花大錢送孩子去各式各樣的課餘訓練班上課,美其名曰提高孩子的競爭力,把天性活潑的小朋友累成愁眉苦臉的小老頭。成長中的最大樂趣就是玩鬧,全部被剝奪。父母把今生達不到的宿願(其實是夢想),硬投射在子女身上,逼他們成為音樂家、醫生、科學家。子女要為父母未完成的幻覺活著,這種父愛、母愛是自我的延伸,鹿和牛都沒這一套。更加不堪的有;父親打死自己親生的小孩,因為孩子哭鬧。十一個月的娃兒太吵,大人插了兩根針在娃兒的大腿中。三歲大的孩子被打到顱內出血,謊報是小孩自己摔的。父親把幾個小孩關在閣樓許多年,成了弱智兒童。台灣的社會新聞充滿了這些。
 不負責任,連禽獸都算不上。某大法師說,父母子女的關係不外四種:還債、討債、報恩、報怨。一飲一啄莫非前緣,善了前緣不種惡因便好。不信轉世輪迴的西方人發展了「好朋友」理論,父母子女理想的關係是成為好朋友,平等、尊重、關懷、保持適當的距離,融洽和諧。做好朋友得花時間建立友誼,動輒拿小孩當出氣筒,高興了就賞把鈔票,平時只顧到自己,也不符合交友之道。都起自男貪女愛,有意或無意地生下小孩,人家原本可以不來。
 不孝兒女的確是未能盡到做人的本分,不盡責的父母則根本還不符合做禽獸的條件。請看看「動物世界」頻道,動物是怎麼養幼獸的。
 偶爾接獲兒女的關懷慰問,甚至於相聚一堂,就該慶幸感動,自己還算是個負責任的動物吧!

(本文由網友提供,謹此向作者致謝)


 

Make a Comment

發表留言

Liked it here?
Why not try sites on the blogroll...